熱門城市
從“大海撈針”到“池塘撈魚” 全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中國市場監管報 1119 2022-12-23
12月16日,記者從市場監管總局了解到,一年來,全國市場監管系統認真貫徹落實《關于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因地制宜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各項工作,實現了從“大海撈針”到“池塘撈魚”的場景轉換,取得階段性成效。
今年初,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總局印發《意見》,在市場監管系統全面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工作?!兑庖姟酚“l后,各地高度重視,24個省級人民政府負責同志作出批示,迅速部署實施。一年來,全國各地的實踐證明,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對于優化監管資源配置、提升監管效能、防范化解風險具有重要作用。
在信息歸集方面,總局和地方市場監管部門共同發力,持續、全面歸集企業信用風險信息??偩旨訌娕c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人民銀行等中央部門溝通,積極歸集其掌握的涉企信息,推送至各省級市場監管部門使用。山西省市場監管局與美團和餓了么等平臺簽訂數據共享工作備忘錄,積極構建政企數據雙向流通新模式。在指標體系構建方面,總局辦公廳印發《通用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及說明(第一版)》,通過融合各政府部門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抽查檢查、黑名單等與企業信用風險相關的數據指標,形成了包含5個一級指標、25個二級指標和81個三級指標的分類指標體系,實現全國范圍內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標準的相對統一。各省結合當地實際,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指標體系。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各地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對各類涉企信息進行匯聚整合、關聯分析和數據挖掘,實現自動分類、精準分類、科學分類。
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將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應用于“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中,根據企業信用風險類別合理確定、動態調整抽查比例和頻次,問題發現率明顯提高。山東省市場監管局在市場監管系統和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抽查中全面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涉及90個領域、161個抽查事項、40個部門,企業平均問題發現率由過去的20%提高到54.3%。
總局相關司局和部分地區積極探索專業領域分級分類監管機制,形成“通用+專業”融合模式。食品生產司組織制定《食品生產企業風險分級管理辦法》,結合食品生產企業靜態風險因素、動態風險因素與通用信用風險因素,確定食品生產企業風險等級,實施差異化監管。認證監管司組織開展2022年度認證機構“雙隨機、一公開”檢查,按照不同認證風險和信用水平,將認證機構劃分為低風險(A類)、一般風險(B類)、較高風險(C類)、高風險(D類)四類,設定不同的被抽中概率,加大對信用風險低、認證風險高機構的抽查力度。
此外,部分地區積極探索企業信用風險監測預警,有效防范化解風險。浙江省市場監管局針對通過企業登記的住所或經營場所無法聯系情形高發的情況,構建市場主體住所專項風險監測模型,以隨機方式抽取3.6萬戶“查無下落”高風險主體,以事件核查方式下發進行實地核查,確認其中14040戶為“查無下落”主體,及時精準發現近40%的問題企業并有效預警。(記者 王國明)